坚守雪域高原,拉萨市疫情防控办公室的日夜守护

admin 4 2025-09-18 14:59:53

坚守雪域高原,拉萨市疫情防控办公室的日夜守护

八月的拉萨本该是游客如织的季节,布达拉宫广场上却罕见人影,当疫情突袭这座海拔3650米的高原城市,一个特殊的指挥中心进入了不眠不休的战斗状态——拉萨市疫情防控办公室的灯火,从此再未熄灭,这里是信息的交汇点,是决策的中枢,更是守护200多万各族群众生命健康的安全防线。

科学防控的“最强大脑”

走进疫情防控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巨大的电子屏幕,上面实时更新着疫情数据流调信息、核酸检测结果和物资保障情况,二十多个工作组在此协同办公,键盘敲击声与电话铃声此起彼伏,组成了一曲特殊的“战疫交响乐”。

“我们的工作就像在下一盘多维棋局。”办公室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这样比喻,每个决策都需综合考虑高原特殊地理气候、多民族聚居特点、旅游城市属性等复杂因素,公共卫生专家分析病毒传播链,数据工程师构建预测模型,社区干部反馈基层实情——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在此交融,织就了一张既严密又温情的防控网络。

因地制宜的高原方案

在高原地区开展疫情防控面临独特挑战:缺氧环境使防护装备穿戴更加困难,分散的农牧区增加了核酸采样难度,多语言环境要求信息传达必须准确无误,防控办公室创新推出“马背上的核酸队”、“多语言宣传车”、“氧气瓶与检测包同行”等特色方案,确保防控工作覆盖每一个角落。

记得那次前往海拔4800米的牧区采样,医护人员带着便携式制氧机,历时两天才抵达最偏远的帐篷,当牧民们用藏语说“突及其”(谢谢)时,所有艰辛都化为了继续前行的力量,这样的故事,在防控办公室的每日简报中比比皆是。

数字背后的温度

疫情之下,数据从来不只是冷冰冰的数字,办公室墙上贴着一句醒目标语:“每个数据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工作人员记得每个关键节点:8月15日单日核酸检测量突破百万份,8月22日建成首个高原方舱医院,9月3日首批患者康复出院...

但这些数字背后,是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为保障游客安全返乡协调的48班专机,为慢性病患者开辟的“送药绿色通道”,为困难家庭发放的3.2万份“爱心物资包”,防控办公室不仅是应急指挥部,更成为连接政府与民众的暖心桥梁。

同心战疫的团结画卷

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民族团结绽放出格外动人的光芒,办公室成员包括藏族、汉族、回族等多个民族干部,大家用不同语言拨打流调电话,用共同信念守护同一片家园,志愿者招募令发出不到半天,报名人数就突破万人,其中不乏会说藏汉双语的大学生、熟悉社区情况的退休干部、精通高原驾驶的货车司机。

一位来自那曲的藏族医生连续工作36小时后说:“祖国有需要,我就站出来。”这种朴素而坚定的信念,成为疫情防控中最动人的精神力量。

长夜将明,曙光已现

经过四十多个日夜的连续奋战,拉萨社会面新增病例逐步清零,街道上重新出现转经的人流,甜茶馆里再飘酥油茶香,疫情防控办公室的灯光依然亮着,工作人员开始总结高原疫情防控经验,完善应急预案,为可能出现的疫情反复做准备。

这座办公室就像高原上的灯塔,在黑夜里指引方向,在寒风中传递温暖,它见证的不仅是与病毒赛跑的惊心动魄,更是人类在灾难面前展现的智慧、勇气与同理心,当曙光再次照亮布达拉宫的金顶,人们会记得: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曾站在聚光灯下,却用无声的坚守,守护了雪域高原的宁静与祥和。

疫情防控是一场大考,拉萨市疫情防控办公室用专业与担当交出了一份高原特色答卷,他们留下的不仅是应急处置的宝贵经验,更是一种信念:无论面临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团结一心、科学应对,就一定能迎来胜利的曙光,这份信念,比任何雪山都更加巍峨,比任何阳光都更加温暖。

上一篇:拉萨疫情防控中心咨询电话是多少/拉萨疫情防控中心咨询电话
下一篇:虚假电话背后的治理迷思,当上海疫情局天津分局成为诈骗道具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