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疫区突围记,一座城市的韧性之战
35
2025-08-23
2022年,中国两大城市北京和成都相继暴发新冠疫情,成为全国疫情防控的焦点,两座城市面对疫情采取了不同的防控策略,展现出中国抗疫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作为首都和政治中心,北京的疫情防控具有特殊意义,今年4月,北京遭遇奥密克戎变异株袭击,单日新增病例数一度突破50例,市政府迅速启动应急机制,采取了“精准防控+快速处置”的策略。
北京的做法凸显了“精准”二字,不同于早期“一刀切”的封控模式,北京采用网格化管理,以街道、社区甚至小区为单位划定风险区域,朝阳区、房山区等疫情较重区域被划为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北京大规模推广“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的监测模式,提高了检测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在保供稳价方面的表现,新发地等大型批发市场加强防疫的同时,确保蔬菜水果等生活物资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各大商超和电商平台也增加备货量,满足市民需求,这种“精准防控+民生保障”的模式,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市民生活的影响。
8月底,成都遭遇罕见的高温天气和疫情双重挑战,这座拥有21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面临严峻考验,成都疫情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单日新增病例数一度超过100例。
成都采取了“全民核酸+部分区域静态管理”的组合策略,全市开展多轮全员核酸检测,同时对锦江区、武侯区等疫情较重区域实施临时管控,成都的特殊之处在于,疫情暴发时正值极端高温天气,给核酸检测人员和市民都带来了额外困难。
成都的智慧抗疫手段值得关注。“天府健康通”系统在流调溯源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大数据快速锁定密接人员,成都建立了“核酸检测+中药预防”的防疫模式,向市民发放中药预防汤剂,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点。
北京和成都的抗疫策略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差异,两座城市都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都采用了大规模核酸检测和风险区域划分的做法,但北京更强调“精准”二字,尽可能缩小管控范围;而成都则更快速采取全员核酸和部分区域静态管理。
在民生保障方面,两座城市都高度重视物资供应和医疗保障,北京建立了“白名单”制度,保障防疫、保供等人员正常通行;成都则开设了“黄码人员核酸检测专场”和“黄码患者就诊专区”,解决特殊人群需求。
信息发布方式也各具特色,北京每天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权威发布疫情信息;成都则通过“成都发布”等新媒体平台,以更加亲民的方式传递信息。
两座城市的抗疫实践展现了中国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精准防控策略体现了城市治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的转变;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展示了数字化治理能力;而民生保障措施则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两座城市都在寻求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北京在控制疫情的同时,保障了2022年冬奥会等重大活动的顺利举办;成都则在抗疫的同时,努力减少对企业和市场主体的影响。
北京和成都的抗疫经验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疫情防控需要因地制宜,不同城市应根据自身特点采取差异化策略,科技赋能是提高抗疫效率的关键因素,良好的群众沟通和社会动员能力是成功抗疫的重要保障。
随着病毒变异和疫情形势变化,中国城市正在探索更加科学、精准的疫情防控模式,北京和成都的经验表明,在坚持“动态清零”的同时,不断优化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可行且必要的。
中国城市需要总结这些宝贵经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为市民创造更加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