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师范学院校园网准入认证/郑州师范学院校园
5
2025-09-04
郑州西郊某小区的铁皮围挡在秋阳下泛着冷光,外卖员小李熟练地扫描健康码,将蔬菜包放置在指定交接点,三米外,穿着防护服的志愿者正进行消杀作业——这是2022年秋日郑州封控区最寻常的图景,当“区域封控”成为这座城市某些区域的特殊注脚,高墙内外的人们正共同演绎着超越物理隔阂的生命故事。
10月中旬的疫情反扑让郑州再度进入应急状态,据郑州市卫健委通报,本轮疫情涉及多条传播链,部分区域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要求实施分类管理,封控区严格执行“足不出户、服务上门”,管控区实行“人不出区、错峰取物”,防范区则强化社会面管控,这些专业术语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生活轨迹的重新编织。
在二七区某封控小区,志愿者王师傅的电动三轮车成了流动的生命线,每天清晨五点半,他带着打印好的需求清单开始采买,从降压药到婴儿奶粉,从英语习题册到猫粮,这些琐碎物品构成了封控区的生活图谱。“最急的是个高三学生的复习资料,我跑了三家书店才找到。”王师傅防护面罩上的水汽,折射着特殊时期的温度。
数字化手段成为封控管理的重要支撑,郑州市推广“一元多端”保供平台,居民通过手机APP下单,商超接单后配货至小区无接触配送点,金水区某封控小区建立了27个微信互助群,网格长每天发布核酸检测安排,心理医生在线提供咨询,甚至还有老师开设线上兴趣班,虚拟空间悄然弥合着物理隔离带来的断裂。
老社区面临着独特挑战,管城回族区某老旧小区没有物业,社区工作人员手工登记居民需求,68岁的张大爷不会使用智能手机,邻居们自发形成帮扶对子,每天通过窗户喊话询问需求。“没想到平时不怎么说话的邻居,现在成了最牵挂的人。”张大爷的这句话,道出了许多封控区居民的心声。
经济脉搏仍在封控区持续跳动,某科技园区实行闭环生产,员工们带着行李进驻办公室,折叠床沿工位排开,园区负责人表示:“我们做好了物资储备,既要守住防疫底线,也要保住生产主线。”这种“防疫泡泡”模式,让键盘敲击声与核酸检测提示音在特殊时期形成奇妙的合奏。
中小商户在封控中寻找生机,中原区某餐馆老板将后厨改为保供点,每天制作500份平价盒饭供给周边封控区。“虽然亏本,但这时候不能只算经济账。”他的抉择映射着郑州商界的韧性精神,政府部门同步出台租金减免、信贷支持等政策,试图为冰冻期的商业生态保存火种。
教育系统在封控中快速转型,某中学出现密接后,12小时内就启动了线上教学系统,教师们带着教学资料住进学校,物理老师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做实验直播,体育老师编制居家锻炼课程,这些应急举措背后,是整个教育系统为维持教学连续性付出的努力。
经过七日封控,部分区域开始有序解封,工作人员逐户发放出入凭证,便利店响起久违的门铃声,但解封不等于解防,核酸检测亭前的队伍依然有序延伸,扫码、测温成为进入公共场所的固定仪式,人们带着封控期的记忆重返日常,那些隔窗相望的邻里、日夜奔波的志愿者、防护服下的疲惫笑容,都已沉淀为城市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郑州的封控区故事是中国抗疫实践的微观切片,这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具体而微的坚持:社区工作者沙哑的嗓音、志愿者被汗水浸透的防护服、邻居间分享的自制菜肴,这些碎片共同拼贴出特殊时期的生活真相——物理隔离可以限制行动,却从未阻断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流动,当疫情终将成为历史注脚,这些高墙内外的生命互动,或许会比病毒本身更值得被铭记。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