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封城了嘛?深度解析疫情防控与城市管理
23
2025-08-30
初秋的郑州,阳光依旧热烈,却已悄然褪去了盛夏的燥热,在地铁1号线的车厢里,拖着行李箱的年轻面孔逐渐增多;大学城周边的商铺重新亮起霓虹,老板们笑着擦拭积灰的柜台;龙子湖高校园区的林荫道上,又响起了拉杆轮毂与地面摩擦的熟悉声响——这是一年两度的郑州大学生返校季,更是这座城市与青春力量的双向奔赴。
对于许多郑州高校学子而言,今年的返校带着别样的意义,过去几年,线上课与线下课的频繁切换、暂缓返校与紧急离校的突发状况,让大学校园生活一度变得碎片化,而今年,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返校流程更显从容有序。
在郑州大学新校区门口,身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早已搭建起迎新通道,学生们手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健康码和行程卡,通过体温测量后有序入校。“虽然流程不少,但想到能安心在教室听课、在图书馆自习,这些准备都值得。”信息工程学院的大三学生王磊说道,这条返校之路,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回归,更是从“云端学习”到“地面生活”的心理衔接,重新连接起知识的传递、同窗的情谊与校园的氛围。
随着学生的回归,郑州各大高校的“引擎”重新全速运转,河南工业大学的实验室里,仪器再度发出低鸣;河南农业大学的试验田边,又见师生蹲踞观察的身影;郑州财经学院的阶梯教室中,重新坐满了埋首笔记的学生。
“线下课堂的互动感和沉浸感是无可替代的。”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雯表示,“当你能看到学生眼神中的困惑或顿悟,教学才真正实现了闭环。”返校不仅意味着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更标志着高等教育的完整形态回归——包括课堂辩论的思维碰撞、社团活动的创意迸发、操场夜跑的汗水挥洒,这些共同构成了大学教育的有机整体。
大学生群体是城市消费经济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回归迅速激活了校园周边的商业生态,郑州航院附近的火锅店老板刘先生告诉记者,返校一周后,晚餐时段重新出现排队等号的现象,“这些年轻人回来了,整条街都活过来了”。
从桃源路的早餐摊到科学大道的奶茶店,从文化路的书店到高新区的小剧场,消费人流的回归带动了零售、餐饮、文娱等多个行业的复苏,据不完全统计,郑州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超过130万人,这个庞大群体的集中返校,为郑州服务业注入了强劲动力,形成了独特的“返校经济”现象。
郑州与高校学子的关系,从来不是简单的容纳与被容纳,这座城市为大学生提供求学深造的舞台,而年轻学子也用他们的活力、创意与知识反哺着城市的发展。
近年来,郑州持续推进“大学生留郑工程”,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创业支持,2021年郑州新增留郑大学生13.6万人,创历史新高。“在校期间,我们就通过实习计划接触郑州的科技创新企业。”郑州轻工业大学研究生张毅表示,“这座城市的发展速度让人愿意留下来共同成长。”
返校季不仅是学生的回归,更是人才与城市的再续前缘,当学子们拖着行李走出车站那刻,他们带回的不仅是个人行囊,还有一个城市对未来的期待。
后疫情时代的返校并非简单回到2019年以前的状态,高校管理面临着新挑战:如何构建更灵活的教学体系,以应对可能的不确定性;如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帮助他们在变化中找到稳定支点;如何深化数字化校园建设,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教育本质。
郑州多所高校正在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常态化,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辅导体系。“我们要建设的不仅是防疫安全校园,更是心理安全、学习安全的全方位安全环境。”河南大学学生处处长表示。
秋日阳光洒在黄河科技学院的草坪上,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着新学期的计划,他们的身影与这座城市的未来图景相互重叠——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征程中,需要这批年轻的建设者;而学子们的成长道路上,也需要郑州这片提供养分和机遇的土壤。
大学生返校季既是年度轮回的常态场景,也是观察城市活力与教育生态的独特窗口,当百万学子从四面八方归来,当行李箱的滚轮声再次响彻校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青春归巢的温暖画面,更是一座城市与一代青年共同书写未来的开始,每一次返校都是新征程的起点,每一次归巢都是为了明天更好地翱翔。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