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疫情封城时间:郑州疫情封城时间表
28
2025-08-29
香港第五波疫情如海啸般席卷全城时,我正在铜锣湾一间不足二十平米的留学生公寓里,对着电脑屏幕上天书般的网课内容,窗外救护车的鸣笛声此起彼伏,手机里不断弹出新增确诊的推送通知,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每隔两小时就会发来问候信息,这是2022年春天,香港留学生的普遍生存图景——在疫情的夹缝中,既体验着国际都市的繁华幻灭,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成长蜕变。
疫情中的香港校园变成了一个矛盾的复合体,严格的社交距离措施让传统的校园生活几乎消失殆尽,图书馆座位的透明隔板、食堂里单向就坐的标识、需要提前预约的体育设施,构成了特殊时期的教育生态,这种物理上的隔离却催生了新的连接方式,我所在的香港大学成立了“隔离互助群”,本地学生主动为隔离中的国际生送去生活物资;深夜线上自习室里,来自内地的留学生与香港本地学生一起讨论课题,不同的口音在虚拟空间中交汇融合。
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汇地的独特性,在疫情中呈现出加倍放大的效应,留学生们在这里同时经历着多重文化冲击:既要适应西方式的个人主义防疫观念,又要理解东方集体主义下的防疫举措;既看到部分市民对疫苗的犹豫态度,也目睹了医护人员舍身奉献的感人场景,这种多元价值观的碰撞,迫使留学生跳出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培养出更加复杂辩证的看待问题的能力。
疫情下的留学生活无疑是一场艰苦的历练,有同学因为航班熔断三年未能回家团聚;有人在高烧中独自前往隔离设施;更多人在线上课程与线下隔离的循环中,经历了学术生涯中最孤独的时光,但正是这些艰难时刻,塑造了留学生群体非凡的韧性,一位来自印尼的校友在隔离期间开发了线上互助平台,连接了数百名国际留学生;来自上海的同学组织了线上文化沙龙,让各地学生分享疫情中的生活体验。
这段特殊经历正在重塑香港留学生的身份认同,我们既不再是单纯的内地学生,也不完全是香港本地社群的一员,而是在疫情这个共同挑战下形成的特殊群体,我们带着双重甚至多重的文化视角,既理解内地抗疫的集体主义逻辑,也体会香港在国际化环境中面临的独特困境,这种跨界视角或许正是未来世界最需要的能力——在分歧中寻找共识,在差异中建立连接。
当香港逐渐从疫情中复苏,留学生们带走的不仅是一纸文凭,更是一段在特殊时期与这座城市共同呼吸的记忆,我们在空荡荡的太平山顶看过落日,在限聚令下的维港岸边散步,在疫苗中心做过义工,在社交媒体上反驳对香港的片面描述,这些经历凝聚成对这座城市复杂而深刻的理解,远超过任何旅游指南或教科书所能给予的。
疫情终将过去,但它赋予香港留学生的独特视角与坚韧品质将长久留存,这段在隔离与融合之间寻找自我的经历,或许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最珍贵的人生课程——学会在不确定中保持定力,在隔绝中建立连接,在困境中发现机遇,而香港,这座经历过无数风雨的国际都市,再次向我们证明了它永不褪色的魅力: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依然能够孕育希望、培养韧性、创造未来。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