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再现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挑战与应对
16
2025-07-23
在新冠疫情持续影响全球的背景下,疫苗作为防控疫情的重要武器,其技术路线和安全性一直备受关注,作为中国首都,北京地区接种的新冠疫苗主要采用灭活技术路线,这一选择背后有着深厚的科学依据和实践考量,本文将全面解析北京地区使用的新冠疫苗是否为灭活疫苗,探讨灭活疫苗的技术特点、安全性、有效性以及与其他技术路线疫苗的比较,帮助公众更全面地了解这一重要的公共卫生工具。
北京地区广泛接种的新冠疫苗主要包括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北京所)和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武汉所)研发的两款疫苗,以及科兴中维研发的克尔来福疫苗,这些疫苗均采用传统的灭活疫苗技术路线,这是经过验证的成熟疫苗生产技术。
灭活疫苗是通过培养大量新冠病毒,然后使用化学方法(通常是β-丙内酯)将其灭活,使其失去感染性和复制能力,但保留完整的病毒结构,这种处理后的"死病毒"被注入人体后,能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从而在真正遇到活病毒时提供保护。
北京市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北京市累计接种新冠疫苗超过6000万剂次,其中绝大多数为灭活疫苗,这种疫苗在北京的大规模使用,为首都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保障。
灭活疫苗作为最传统的疫苗技术之一,其生产过程包括多个严谨步骤,需要大量培养新冠病毒,这通常在生物安全等级三级(BSL-3)或更高等级的实验室中进行,使用Vero细胞等适合的细胞系作为病毒培养的载体。
当病毒繁殖到足够数量后,通过离心、过滤等方法进行纯化,去除细胞碎片和其他杂质,随后使用β-丙内酯等灭活剂处理病毒,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必须确保所有病毒颗粒都失去活性,同时保持其表面蛋白的结构完整性,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免疫反应。
灭活后的病毒经过进一步纯化后,加入氢氧化铝等佐剂以增强免疫效果,最后配制成疫苗,整个生产过程需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包括无菌测试、灭活验证、效力测试等多道程序,确保每一批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北京生物和科兴的灭活疫苗都遵循这一生产流程,并在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严格监管下进行生产,两家企业的疫苗生产车间均符合国际GMP标准,能够保证疫苗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关于北京使用的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有大量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数据提供支持,根据发表在《柳叶刀》等国际权威医学期刊上的研究结果:
在安全性方面,灭活疫苗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接种部位疼痛、疲劳、头痛等轻微反应,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北京生物和科兴疫苗的Ⅰ/Ⅱ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大部分不良反应为1级或2级,无需特殊处理即可自行缓解。
有效性方面,国药北京所疫苗的Ⅲ期临床试验显示,接种两剂后对有症状COVID-19的保护效力约为79%,科兴疫苗的全球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保护效力在50-84%之间,具体数值因地区和研究设计不同有所差异,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疫苗对预防重症和死亡的保护效果更为显著,接近100%。
北京市疾控中心公布的现实世界数据显示,完成全程接种后,疫苗对预防重症和死亡的效果超过90%,2021年北京小规模疫情中的流行病学调查也发现,接种过灭活疫苗的密切接触者感染风险显著降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灭活疫苗在老年人群中的安全性数据良好,北京作为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60岁以上人群接种比例较高,监测数据显示老年人群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未明显增高,这为首都重点人群的免疫保护提供了重要保障。
当前全球新冠疫苗主要采用几种不同的技术路线,除灭活疫苗外,还包括mRNA疫苗(如辉瑞-BioNTech和Moderna疫苗)、病毒载体疫苗(如阿斯利康和强生疫苗)以及重组蛋白疫苗(如诺瓦瓦克斯疫苗),这些技术路线各有特点:
灭活疫苗的优势在于技术成熟、生产流程稳定、储存条件相对宽松(2-8℃常规冷链即可),其包含完整的病毒结构,可能激发更全面的免疫反应,北京选择灭活疫苗作为主力,部分考虑了中国现有的疫苗生产基础设施和冷链配送能力。
相比之下,mRNA疫苗技术新颖,研发周期短,有效性数据更高(约95%),但需要超低温储存(辉瑞疫苗要求-70℃),生产成本较高,病毒载体疫苗同样有效性较好,但存在预存免疫可能影响效果的问题。
灭活疫苗的潜在不足在于需要多次接种(通常为两剂)才能达到理想保护效果,且可能对某些变异株的中和抗体水平下降较快,为此,北京地区已开展加强免疫接种,使用同源或异源(混合不同技术路线)的加强策略来提升保护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技术路线疫苗并非相互排斥而是互补关系,北京市在2022年也开始提供腺病毒载体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作为补充选择,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北京市的疫苗接种策略体现了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的特点,在疫苗分配上,优先为高风险人群如医务人员、口岸检疫人员、公共交通从业人员等提供接种,随后逐步扩大到普通人群,最后覆盖老年人和基础疾病患者等脆弱群体。
在接种程序上,北京严格执行两剂次基础免疫的策略,两剂间隔通常为3-4周,随着疫情发展和免疫逃逸变异株的出现,北京市自2021年10月起逐步开展加强免疫接种,初期与第二剂间隔6个月,后续根据防控需要调整时间间隔。
北京还建立了完善的疫苗接种后监测系统,全市所有接种点均接入统一的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实现疫苗流向全程可追溯,同时建立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体系,对接种后出现的健康问题进行及时收集、分析和处置。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通过"健康宝"等数字化工具,方便市民查询接种记录、预约接种时间,大大提高了疫苗接种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全市设置了数百个固定接种点和多个大型临时接种点,确保疫苗供应充足、接种服务便捷。
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在灭活疫苗研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拥有百年历史,是中国最早从事生物制品研究和生产的单位之一,在疫苗研发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
北京所的新冠灭活疫苗研发团队在疫情初期迅速行动,2020年1月就启动了疫苗研发项目,科研人员克服了病毒分离培养、大规模生产工艺建立、质量标准和评价方法确立等一系列挑战,仅用98天就完成了疫苗研发并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北京的科研院所也为灭活疫苗研发提供了重要支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机构的科研人员参与了疫苗免疫原性评价、动物攻毒实验等关键环节的研究工作,北京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为病毒培养和灭活工艺研究提供了必要设施保障。
北京的临床试验机构如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承担了疫苗Ⅰ/Ⅱ/Ⅲ期临床试验,为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提供了科学数据,这种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模式,是北京灭活疫苗能够快速研发成功的重要因素。
关于北京使用的灭活疫苗,公众常有一些疑问和顾虑,以下选取几个典型问题进行解答:
灭活疫苗使用"死病毒"会不会有风险? 专家解答:灭活工艺经过严格验证,确保病毒完全失去活性,灭活疫苗已有百年使用历史,脊髓灰质炎疫苗、狂犬病疫苗等都采用这一技术,安全性有充分保障。
为什么选择传统技术而不是更新的mRNA疫苗? 专家解答:灭活技术成熟,更适合快速扩大生产;中国有相关基础设施和经验;灭活疫苗对变异株可能产生更广谱的免疫反应;且储存运输条件更适合大规模接种。
接种后抗体能维持多久?是否需要加强针? 专家解答:研究表明灭活疫苗接种6个月后中和抗体水平可能下降,但免疫记忆仍然存在,加强接种可显著提高抗体水平,特别是对变异株的保护效果,北京市已根据疫情风险科学调整加强免疫策略。
老年人接种灭活疫苗是否安全? 专家解答:北京地区的监测数据显示,老年人接种灭活疫苗的安全性良好,老年人感染后重症风险高,接种疫苗获益远大于潜在风险,建议健康状况稳定的老年人及时完成全程接种。
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还需要接种吗? 专家解答:自然感染产生的免疫力存在个体差异,研究表明,感染后接种疫苗能提供更强保护,北京市建议康复6个月后接种疫苗,具体可咨询医生。
尽管灭活疫苗在北京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科研人员仍在不断改进和升级疫苗技术,北京的科研机构和企业正在研发针对奥密克戎等变异株的二代灭活疫苗,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其对变异株能产生更好的中和抗体反应。
北京也在积极布局其他技术路线,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正在开发mRNA新冠疫苗,目前已完成临床试验;科兴中维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的重组蛋白疫苗也已获批紧急使用,这些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将为北京市民提供更多选择。
长期来看,北京作为中国疫苗研发的重要基地,将继续加大投入推动疫苗技术创新,包括通用冠状病毒疫苗、鼻腔接种疫苗等前沿技术正在研发中,有望为未来疫情防控提供更优解决方案。
北京市还积极参与疫苗国际合作,通过对外援助和技术转让,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疫苗可及性,这种"北京研发、全球共享"的模式,体现了中国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责任担当。
北京地区主要使用的新冠疫苗确实属于灭活疫苗,这一选择基于科学评估和实际情况考量,灭活疫苗作为经过时间检验的技术路线,在安全性、有效性和可及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北京市疫情防控构筑了重要免疫屏障。
对于公众而言,了解疫苗的技术特点有助于消除疑虑、建立科学认知,疫苗接种不仅是个人健康的选择,也是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在疫情尚未结束的背景下,及时完成疫苗接种和加强免疫,仍然是保护自己和他人健康的重要措施。
北京市将继续根据疫情发展和科学研究进展,优化疫苗接种策略,提供更安全有效的疫苗产品,相信在科学防控和公众配合下,北京能够更好地应对疫情挑战,保障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运行。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